从《纸牌屋》看美国政治:也谈“阴谋论”
来源 l 魏剑美
作者 l 魏剑美
导语
习惯了以《纸牌屋》思维来看美国政客的人,凡事都能上升到阴谋和斗争层面上来。
大家是否注意到《纸牌屋》这样的作品正是产于美国,而非它的敌对国。一个允许自我揭黑的国家,其实就是对黑暗和罪恶极为警惕的国家。
作者简介:
魏剑美,当代作家。湖南永州人。1971年11月出生。著有杂文集《下跪的舌头》、《非常魏道》,长篇小说《步步为局》、《空城》等10余部。多家报刊专栏作家,其作品以辛辣的讽刺和深刻的剖析见长,是国内最具代表性的批评家。现为湖南师范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最近一些年来,“美国阴谋论”开始在国人中大行其道。举凡负面事件,立马就有人出来说是“美国的阴谋”,甚至有聪明人迎合此类风尚和潮流,专门注册公众号和微博等自媒体,几乎每一篇文章都在“揭批”美国,且几乎每一篇都赢得满堂彩。有的甚至一篇的阅读量就上千万,点赞数十万。
最近“新冠病毒”肆虐,一些“意见领袖”照例不追问疫情贻误原因,不关心防疫体系建设,而从不同角度“雄辩地论证美国人的阴谋”:这是美国人再一次对中国使坏的铁证,甚至就是美国直接对中国武汉投毒。再往上追溯,就连2003年的萨斯病毒,也是万恶的美国人的阴招。
自媒体的狂欢,火力直指“美国阴谋”。
在斗争思维下成长起来的人,用斗争的眼光来看待一切问题,本来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一件事情。如果没有别的思想资源,每个人都会是“未庄人”,每个人都不会相信还有未庄之外的“别样人生”。
“美国阴谋论”的秉持者,其基本的思维定式就在于认定美国政府也是可以操控一切的强力存在。殊不知这是一个天大的误会。
腾讯出来辟谣了,但很多人会选择性失明。
不妨再认识一下美国。
美国那些建国者
美利坚大地上从爆发独立战争,到其中央政权的成立,期间长达12年的空档期(1775—1787)。何也?因为很多人对于“要不要有一个政府”都是心存疑虑的:人类历史上打着“自由”旗号的战争,用着“人民”名义的政权哪一个不是终点又回到了起点?赶走英国暴政,再来拥立一个新的暴政,人民有没有必要来做这样的傻事?
所以,很多人都主张不要有所谓的中央政权,每个地方玩每个地方的,一个松散的、没有强力约束的国家形式,才能避免“暴政的复辟”。
但没有一个集中统一的政府,总有诸多不便,外交首先就是一个大问题。所以头头脑脑们议来议去,还是决定组建一个中央政府,但首先必须确定一个限制政府权力的宪法,提前给领导人戴上紧箍咒。
于是,主要由律师、商人、学者、农场主代表组成的制宪会议,经过长达4个月的激烈争论,终于艰难地确定了三权分立的国家政体。这个宪法总体指导思想,就是“像防贼一样防着总统”。
但是,天才的托马斯杰斐逊很快发现了这一宪法的致命缺陷,那就是没有以“不可逆”的方式确立公民的言论自由。
杰斐逊纪念堂的塑像
道理很简单,国家权力虽然被分拆为立法、司法、行政三大块,但三者事实上都只能操纵在官吏手里。对于绝大多数民众来说,如果没有任何可以操纵在自己手里的直接权力,他们最终将一无所有。
而言论自由,就是民众所应掌握的也所能掌握的直接权力。正是基于这一思考,杰斐逊通过2年多的努力,终于推动《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于1791年12月15日通过。
这也是人类历史上最奇特的一个宪法条文,因为它是一条不允许通过某类法律条文的条文:
国会不得制定关于下列事项的法律:
确立国教或禁止信教自由;
剥夺言论自由或出版自由;
或剥夺人民和平集会和向政府请愿伸冤的权利。
杰斐逊有句尽人皆知的名言,“在一个没有报纸的政府和一个没有政府的报纸之间,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
揭丑是美国媒体的先天动力
战争期间,美国媒体与政府有过一段蜜月期,但随着二战结束,两者开始分道扬镳,发展到后来,甚至势如水火。
回顾美国最重要的普利策新闻奖,百分之六七十都颁给了我们眼中的“负面新闻”。灾难啦,犯罪啦,权力丑闻啦,决策黑幕啦……
美国甚至有专门骂总统、副总统为业的报刊,听起来简直匪夷所思。而随着电视业的发展,“总统”几乎成了所有脱口秀主持人调侃乃至挖苦的重要目标。华人脱口秀名人黄西,还受邀去白宫当面调侃政要们。
二十世纪,美国媒体与政府死磕的著名事件有三起。根据美国法律,美国政府和党派都不允许经营媒体(唯一的例外是美国国务院办的《美国之音》,作为对外宣传平台,还不能在美国播出),这也让美国政府处于明显的弱势,三次都以政府(官员)方狼狈落败而告终。
第一件是“美莱屠杀事件”。独立新闻人郝什无意中听说美军在越战期间,曾经对一个叫“美莱”的小村庄进行血洗,以报复村民的肉体炸弹。郝什立马向社会机构申请费用,然后去调查这一罪行。掌握证据后,郝什将新闻卖给《纽约时报》。这一明显置美国政府和军方于“法西斯”骂名之下的举措,并没有给郝什这个“卖国贼”带来什么打击报复,相反,他获得了当年度的普利策新闻奖,一举成名。
第二件事情是《华盛顿邮报》干的,他们甚至大胆披露了五角大楼的作战计划。政府和军方都极为震怒,但震怒的结果也只能诉诸法庭。一审判报纸败诉,这回,再乐观的人也没有把握了,因为“涉及国家秘密危害国家安全”,随便在哪国法律背景之下,都是“斩立决”的重罪。但是,报社的女老板骄傲地宣布,“如果法庭判我有罪,我就开着自己的凯迪拉克去坐牢!”结果出人意料,联邦法院判决报社胜诉,法庭的理由是,“国家的安全也基于公民的知情权”。
第三件事情更加众所周知,那就是尼克松“水门事件”。这件事有没有阴谋呢?当事人多年后回忆称,根本就没有更深的内幕,就是联邦调查局一个副局长(代号“深喉”)给了《华盛顿邮报》资料,两个小记者独立进行了两年多的调查与追踪,一步步将一国之尊逼向墙角。整个过程,两个小记者没有受到来自媒体管理者的任何压力,“深喉”也于多年后公布身份,并且得享天年。
鲍勃·伍德沃德(左)和卡尔·伯恩斯坦,就是《华盛顿邮报》这两个小年轻扳倒了美国总统。
这些重大事件的回顾说明什么呢?毫无疑义,美国当权者不是能够一手遮天的,他们的决策与行为本身受到多种力量制约,尤其是媒体无所不在的“线人”,随时可能出卖他们,无论是出于名利的考虑,政治投机的需要,或者内心正义的冲动。
也正因此,关塔那摩虐俘事件也是美国人自己爆料,且又由美国媒体自己披露的。对于媒体来说,“美国”是抽象的,而自己的影响力才是具体的。所以,追问真相、揭示内幕,必然是它的不二选择。
问题来了。
美国政客到底有没有阴谋
习惯了以《纸牌屋》思维来看美国政客的人肯定忍不住要问:这么说美国人就从来没有阴谋了?
首先我要说,请大家注意到《纸牌屋》这样的作品正是产于美国,一个允许自我揭黑的国家,其实就是对黑暗和罪恶极为警惕的国家。试问人类所有的极权体制,有哪一个可以自由发行嘲讽、批判、揭露本国政权的文艺作品?就连“影射”都难逃法网。
权力,金钱,性,这一切的背后都隐藏着阴谋。《纸牌屋》这样直斥美国政客的作品,正是美国人推出的。
当然,美国政府出于其自身利益,很多时候也必然会有花招,乃至于阴谋。譬如二战中欧洲登陆地的选择就玩过德国,里根的“星球大战”计划更是骗得苏联疲于奔命,甚至还有不少证据指证罗斯福总统明知日军可能发动偷袭而故意坐视不理,目的在于以此推动美国参战……
当然,这些花招与阴谋必然有个基本的底线:第一,决不能损及一般美国人的利益;第二,不能明显践踏基本的人类道德底线;第三,不能制造人道主义的灾难;第四,还得考虑后继者的感受……
道理很简单,美国的各级政府“一把手”都是独立选举产生的,市长不用对州长负责,州长不用对总统负责,就算长官与雇员之间,也是一个固定周期内的上下级关系。没有人身依附关系的权力架构之间,每个人的人格相对完整,如果命令其执行伤天害理的任务,执行者就完全可能对媒体披露。这不但不损自己的形象,反而会赢得公众的支持。就像“水门事件”中勇敢提供证据的“深喉”。
像“萨斯病毒是美国刻意针对中国人发动的病毒战”,稍有一点点脑子的人都会立马判断是非常恶劣但也非常拙劣的胡说八道。
道理很简单,美籍华人已经多达五百多万,亚裔华人更是多达两千多万,其中不少已经进入美国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界的精英阶层,美国当局何以做到精准区分黄色人种与白色人种?
从政治版图来说,中国与日本、韩国等美国的盟国一衣带水,谁能保证细菌战、基因战仅仅局限在中国大陆进行?
每一个恶劣的“阴谋论”都掺杂一些似是而非的数据与专业名词,看上去颇像那么一回事,甚至连“共济会”这样明显天方夜谭的鬼扯也有的是人相信。抛开基本的科学素养与逻辑能力不说,哪怕仅仅从西方媒体制度而言,就根本没有此类阴谋得以存在的条件。
媒体权力与任何别的权力都不一样,它源于每一个社会个体,也就是说,任何一个人都可能引爆媒体事件,只要他确实掌握“重大的、独特的”信息。这就让任何“阴谋”的策划者与执行者都不得不谨小慎微,不得不考虑其冒险的意义与回报。
眼下的美国大统领与传统媒体的关系之紧张众所周知,也可能是美国历史上仅次于尼克松时期的紧张状态。而且正是弹劾之际,这样的背景下,特朗普会贸然发动病毒战?
其实,这么认认真真地反驳“阴谋论”者,本身已经是一件可笑的事情,就像你认认真真与人辩论说2+2等于4,人家直接开骂“美国人说等于4你就说等于4,美国人是你爹啊,你怎么不死美国去,是人家不要你这黄皮香蕉人吧?”
《华盛顿邮报》刊文:世界不用担心以中国为中心的国际
中国知识分子历来都有“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家国情怀,真正的“美分”“精日”至少我是一个也没看到。相反,那些批评义和团式言论与行动的人,都是深沉的、明白的爱国者。倒是打着“爱国”旗号,鼓励仇恨,制造撕裂,动不动指斥同胞为汉奸、卖国贼者,才真正是这个时代的祸国殃民者。
写到这里,无限悲凉。此后,本人将再也不会如此认真、费力地写此类文字。
或许,所谓的“新媒体”时代,就是一个鼓励单向言说的时代,是精明的仇恨制造者和韭菜们狂欢的时代。
作者:魏剑美/ 来源:魏源风, 本内容转发且不代表本平台观点。
记录北美生活 有态度 有温度
力读人间好书 有广度 有深度
长按 识别二维码 加关注
分享到朋友圈也是一种欣赏